硅谷之火:PC从梦想到现实(原书第2版)
作者: (美) 保罗·弗赖伯格 (美) 迈克尔·斯韦因 王建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9787111072522

看完了《硅谷之火》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很不错,虽然前面感觉翻译的好混乱,也许也可能是原著本来就如此。中间的感觉最好,到了后面就是一些比较通俗的描述了。也许跟我生长的时代有关系吧。计算机的时代是80年前后,准确的说是1975年到1985年这10年是奠定了计算机产业整个基础的时代。看完这本书我也豁达了许多,我觉得我适合去当教师,一名教师我想是我最喜欢的工作,我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虽然有很多工作等待着我,但是我很有干劲,我觉得那是意义重大的。可能也和我的家族有关系,我们都是教师一族,我们待人和善。比起在大学,我想我更喜欢去初中高中联合的学校,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寻找合适的计算机人才。我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因为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我知道他们缺乏引导。在中国,那些孩子们最缺乏这个了。但是大学宽松的环境,也能造就一些人才,我想大学教师是我的目标,并且这是现实可行的。

看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像“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埃德.罗伯茨”“李.费尔森斯坦”“莱斯.索洛蒙”“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莱维.托马斯”“戈登.尤班克斯”“西摩.鲁宾斯坦”“吉姆.沃伦”这些人(只是把他们都列出来了,呵呵)。而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他是苹果I的制造者,他是一个技术天才。在文章的末尾我会引入几段书上的文章,我想这是使我决定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

我很怀念小时候的状态,想起父亲也是计算机革命的一份子吧,至少作为大学教师,在我小的时候,为我准备了一台80360的机器,多少内存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的硬盘是40MB,我想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大了。还有一盒一盒的软盘,那不是当时大家常见的3.5寸软盘,而是早期的5英寸的盘,软软的,打开盒子的时候(通常是10张一盒存放)那股淡淡的香味,我好久没有闻过了。还有一件趣事是我听说软盘是要打开那个保护才能用的,结果我把所有的写保护 (当时不知道是写保护)都打开了,结果造成了一批软盘的损坏。至于打开写保护为什么会容易坏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但结果就是,它坏掉了(我也没有用那些盘)。后来的计算机,我留下了它的CPU,奔腾一代133HZ,还有那个让它超速使用的光驱,还有当时梦寐以求的昆腾1G硬盘,我想这是我童年的记忆,幸好我还保存了一些,保存了最古老的那些。说起这个,我突然想起来前一段卖掉的P3733的机器了,它还能运行winxpSP3系统,很正常的工作,只是它的速度确实已经比较慢了。来计算一下,CPU已经从133HZ,到了2GHZ加N核的状态,硬盘从几百兆到了320G-500G,内存从16MB到了 2G-4G的容量,这是多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在100倍以上(好像估计少了)的提升,虽然我们还觉得电脑速度慢,还觉得内存小,还觉得硬盘不够装。呵呵,比起那时候,我们幸福多了,至少电脑的辐射已经大大降低。有人感受过在老电脑前面的折磨吗?首先就是显示屏的辐射,老式的显像管每次玩2个小时,你就会头晕眼花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去洗洗脸清醒一下。再来就是无休止的噪声,你可以听见风扇的噪音,你还可以听见硬盘在乱叫,你明白了吧,现在为什么人们不那么心疼硬盘了,因为硬盘的叫声已经很小了。大约半年前,帮同学看了一台老式电脑,居然是昆腾的硬盘,不过运转起来以后真是纠结,那声音真响啊。不过倒是觉得很亲切,很久没有听到如此的响声了。呵呵,对了,还有一些怀念的东西,那就是“猫”叫,其实听着很悦耳的,但是那背后往往是超额的网费。

书上的内容,觉得不错,摘抄几段,都是关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原书452页):
教学并不是沃兹的业余爱好,而是他钟情的一项工作。他认为一些传统数学题没有太大的用处,比如两条划艇各自按某个速度前进,计算它们何时在湖中央相遇。他认为这些算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少会出现,而计算机逻辑则显得重要得多。他说,计算机科学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最重要的科学原理。
他希望他教授的学生中有更多人愿意学习计算机编程。他说:“这有点令人失望,因为我热爱计算机,我懂的计算机如何工作,如何给计算机编程。当你进行计算机编程时,你就成了计算机的主人。如果你按照别人告诉你的方法进行计算机操作,那么你就是计算机程序的奴隶。我认为这里面没有什么创造性,它与驾驶一辆汽车没有什么区别。”
他回顾了个人计算机革命早期的情况,他认为那是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不过他也因为早期的那种精神已经慢慢丧失而感到悲哀。他说:“我一生始终主张计算机应该采用开放式的设计,要公开里进行思路共享。”你可以与某人共享你学习到的知识,“他们可以坐下来,比你研究得更加深入一些。”虽然这种观念仍存在,尤其是在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他认为这与制造和销售计算机已不再相关。一旦某件事成为一项大事业,那么如果不投入大量资金,就什么大事也干不成。
有些人很难将这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与隐姓埋名的小学5年级教师联系起来,但是沃兹对于自己走出众人瞩目的中心,一点也不感到遗憾。“我之所以敬佩沃兹,”米奇.卡普尔说,“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愉快地从事着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快乐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对于其他人会怎么想,或者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他根本不在意。有人说,“像你这样的一位天才怎么会把生命浪费在教师这样的工作上呢?”这样的话却给了他更大的力量。”
沃兹显然是在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个人计算机革命从身穿白大褂的计算机卫道士手中夺走了计算机的力量,并且将它交到普通人的手里,在这场斗争中,沃兹战斗在最前列。如今一切都结束了,他高兴地向新一代计算机用户展示如何使用他和其他计算机科学家为他们提供的礼物。看到他与孩子们在一起操作计算机,表达他对计算机具备的魔术般功能的激动兴奋,他的选择看来是完全合理的。归根到底,这不就是他想做的一切吗?

等放假了我会照一些老东西放上来,我想这是对改变了我很多的计算机的最好的回报:)

再附录一篇网上的关于本书的文章:
硅谷之火:PC从梦想到现实

■ 方兴东

硅谷历史第一参考书

2000年,我第一次去美国,流连最多的就是书店,从波士顿到纽约,好多天就一直消耗在书店之中。从规模巨大的巴诺书店到街角的旧书店。在拎回来的一大堆书籍中,最耀眼的就是这本《硅谷之火》。之所以耀眼,一方面因为它火红的封面,一方面也是因为厚如巨砖的体形。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鼎鼎大名。要了解IT历史,要了解硅谷历史,《硅谷之火》一直是第一参考书。

1974年,第一台市场化的PC“牛郎星(Altair)”面世,开启了个人电脑年代。1977年第一台大规模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 II面世,PC市场开始形成。1981年IBM PC推出,PC产业正式形成。1984年,苹果推出划时代的产品Macintosh。在PC革命头10年,充满了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这就是《硅谷之火》出版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当作者在写作本书时,Macintosh尚未推出,因此最初的第一版也就写到Macintosh为止。虽然今天如雷贯耳的微软 Windows,已经在1983年推出了1.0版,但是由于丑陋无比,因此在书中自然只字未提。到1990年5月,盖茨亲自宣布推出Windows 3.0,硅谷的部分光芒才逐渐被西雅图这个软件巨兽所吸引。

《硅谷之火》传达的理念很清晰:IT业的发展不是主流文化和政治的推动,而最初纯粹是一些反主流文化人士,是他们最终改变了世界。这些出色的电脑爱好者、工程师和黑客是这场革命的灵魂。

《纽约时报》著名IT记者约翰·马尔科夫评价道:“在讲述风险投资商约翰·多尔所说的创造‘本世纪惟一而数额最大的合法积累的财富’的那些人的事迹方面,这是第一本也是最出色的一本著作。”本书以卓越的预见性和生动的故事性,早早记录了硅谷神话的诸多人物和趣闻轶事,使得后来无数的硅谷书籍,包括比它更厚更全面的书籍,也都难以超越本书。毕竟,后来这些书籍多是追逐硅谷的知名度而写就,而本书则是与硅谷有着天然的内生关系。

《硅谷之火》燃烧到中国

《硅谷之火》第一版1984年出版,那时候新兴的PC业因为IBM的进入刚刚引起世人的注意,硅谷还在全球主流媒体的视野之外。

“我们自己也不清楚PC 产业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规模。从那以后,许多其他著作又对PC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更多介绍,而且主流新闻媒体每天都在报道这方面的情况。但是,我们在当时占据了一种优势地位。如今,当我们回想起与这些重要人物那么近地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具备的活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的远大理想时,我们不免感到一丝激动。”根据香港的莫志恒先生回忆,国内对此书翻译倒很及时,1985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就正式出版了《硅谷之火》,译者有郑德芳、袁善如、张如珠等。香港人到1990年代初仍弄不懂Macintosh的中文应怎样称呼,内地更不用说,当时书中就把它译为“蜜柑”。

那是什么年代?1984年,四通电子成立,但直至1986年才推出赖以起家的四通中文打字机。中国个人电脑的历史,基本上可以由四通中文打字机面世算起。1985年,计算所公司才正式改名为联想,推出了第一张联想汉卡,到1988年才开始造主机板,尚未能出电脑。

我买到的英文版,以及2001年出现在国内的中文版,都是本书修订后的第二版。是在16年之后,增加了新内容和新章节。包括硅谷PC革命的主角苹果公司的最新动态,重新介绍了CP/M操作系统的发明人加里·基尔多尔对PC产业的巨大贡献。还挖掘了一向被忽视的鼠标发明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以及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对PC产业的贡献。当然,还有本书问世时尚未诞生的硅谷后起之秀SUN、网景等公司以及互联网热潮时的诸多故事。

本书除了当年早期版本中的主角们,比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微软的比尔·盖茨、Lotus创始人卡普尔和电脑黑客们,还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全书故事的核心依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那是缔造PC革命的黄金时代,那是充满创新和激情的硅谷浪潮初起年代。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人物和公司,塑造了今天的IT业,改变了今天的社会面貌。

硅谷之火依然延绵不绝,互联网成为新主角。21世纪,中国的“硅谷之火”能否燃遍世界,也开始成为一个富有意味的猜想。

(计算机世界报 第23期 A36)

http://www2.ccw.com.cn/04/0423/a/0423a10_2.asp